体温监测
1.体温和体温正常值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酶活性、血液流动、肌肉活动、心跳等。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体温主要通过下丘脑调节和控制,虽然年龄、性别、昼夜、运动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波动很小,常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皮肤温度低于正常范围,机体通过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的分泌、肌肉运动或颤抖,使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血管收缩,停止出汗等方式,以减少热量丢失。相反,通过血管扩张,出汗,增加热的排出,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除此以外,当机体受到病原菌感染时,启动发热防御机制,保护机体,但是发热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如产生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水和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
体温监测在诊疗、手术、危重病救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可指导控制性降温。
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
直肠温度
腋下温度为
2.温度监测步骤
监护仪对体温采用热敏电阻法测量。通常有体表探头和体腔探头,分别监测体表温度和中心温度。
2.1体表温度监测
体表探头可放置于任何部位,但通常置于不易触及处。皮肤需脱脂,用胶布固定。体表温度,直接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2.2.中心温度监测
将探头插入鼻咽、食道、直肠或膀胱,测得的温度为中心温度,它相对稳定而均匀,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小。
分别将电缆插入对应的温度插孔(T1和 T2)。
2.3.屏幕显示
监测结果显示在左侧数据区,可显示两个通道的体温(T1和 T2) 以及两个温度之差(TD),如图所示:
1— TEMP热键:热键可以进入“TEMP设置”菜单;
2— 测量得到的温度; 3— ℃:温度单位:℃或
4— 报警关闭图标。
设置和显示体温的报警限,可分别对T1和 T2设置。报警限根据监测的目的而定,一般体温监测和控制性低温的报警限差别较大。
4.影响人体体温的因素
影响体温的一些外界因素:环境温度、皮肤裸露,酒精消毒、静脉输血或大量输液、胸腹大手术和体腔大面积暴露、冲洗液温度低
本身疾病:发热性疾病,如感染、败血症、寒颤等
药物影响
探头接触不良或不到位
可重复使用的体温探头用后需清洗和消毒,一次用探头不要重复使用。
5.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
5.1.发热诊断标准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 37.3~38℃
中等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
2. 热型分类和意义
将连续测得的体温数值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称为热型(利用监护仪的趋势回顾很容易获得)。
疾病不同,原因不同,发热特点不同,观察和分析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临床上常见热型如下:
型热 |
热型图例 |
热型特点 |
常见病症 |
稽留热 |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l℃。 |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弛张热 |
|
体温常在 |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
间歇热 |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髙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
波状热 |
|
体温逐渐上升达 |
布氏杆菌病。 |
回归热 |
|
体温急剧上升至 |
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
不规则热 |
|
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
6.控制性低温
采用人工方法将体温降至预期范围,并通过复温至正常水平的过程称控制性低温。
主要适应于脑复苏、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和阻断脑循环手术以及难以控制的高热。
6.1.低温分类
轻度低温:33
中度低温:28
深度低温:17
超深度低温:
6.2.低温对生理的影响
机体对低温的反应:当外界温度降低时,机体为保持恒温而发生应激反应。 反应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机体耗氧量剧增,最高可达正常的7-8倍。临床表 现:肌肉战粟、肤毛竖立、毛孔收缩及瞳孔散大;呼吸激动;血压升高、心率 增快。当外界温度持续保持在低水平,机体无法保持产热与散热平衡时机体体温逐渐降低。
中枢神经系统
耗氧量降低:体温
脑血流降低:体温降低
脑血管阻力增加:体温
颅内压降低:体温降低
脑实质容积缩小:体温
脑电图:随体温下降,脑电图出现电压下降、频率减慢直至脑电消失。
脑耗氧量降低:体温降低1%,脑耗氧量降低5%。
循环系统
心率随体温降低而减慢,体温降至
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节性心律、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常见,一般无不良后果。房室传导阻滞为预后不良的表现,如不易纠正应停止降温。室颤为低温的最严重心律失常,应极力避免出现。
心脏做功明显降低。
心输出量降低。
代谢变化
葡萄糖利用能力降低。体温达
全身耗氧量降低。体温
血液ph值变化: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一般复温后可逐渐自行缓解。
药物代谢减缓,肝解毒功能抑制。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在低温条件下作用增强;低温时肌松剂不敏感,复温时可出现再箭毒化;低温时机体对血管收缩药不敏感,复温后可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氧解离曲线左移,氧解离下降,但由于全身耗氧量降低,不致发生细胞缺氧。
输入库存血时易发生高血钾,引起心肌收缩无力,严重者可发生心跳停止。
其它
肝功能:胆汁分泌抑制,肝糖原含量降低,肝血流量减少。
肾功能: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功能降低。
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功能均受不同程度的抑制,尤以甲状腺和肾上腺明显。
呼吸解剖死腔及生理死腔增加,但一般不增加co2排出。
血小板降低,出血时间延长,造成手术创口渗血。
6.3.常用降温和复温方法
l 体表降温
冰水浸浴法:将麻醉后的病人浸浴于2
冰袋法:将冰袋置于病人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国窝等大血管处。该法降温较慢,适合小儿的降温,成人常用于发热的物理降温。
变温毯法:将病人置于特制的变温毯内。该法降温较慢,但实施比较方便容易。
冷空气法:将病人置于塑料箱内,将空气降温或升温后吹入。该法降温慢且设备要求及实施繁复,临床很少使用。
l 体腔降温
将冰盐水注入胸腔或腹腔,可使体温迅速降低,复温时采用温盐水(35
l 体外降温
动脉-静脉降温法:将血液由动脉引出,流经降温装置,回输入静脉。该法增加右心负担,影响血流动力。
静脉-静脉降温法:将静脉血(一般为上腔静脉)引出,流经降温装置,利用压力泵将降温后的血液回输入另一静脉(一般为大隐静脉)。该法降温迅速且易于控制温度。
体外循环法:利用体外循环技术,降温迅速、安全,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
l 复温:
根据需要,可以自行缓慢复温,无需主动复温。约
6.4.并发症及处理
寒战(防御反应)的预防:全身麻醉复合肌肉松弛剂;镇静药。
室颤:为低温时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临床处理较为困难。
复温休克:复温过速时机体耗氧迅速增加,各器官功能未恢复正常,因此形成全身代谢障碍。
血小板减少:适当输入新鲜血、血小板。
局部组织冻伤:注意观察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