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监测的意义
临床监测是指对危重病人、手术病人以及其他特殊病人生理参数、症状和体征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和分析,以便指导诊治、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的措施。临床监测是减少并发症,提高医护质量和医疗安全所必需。 生命体征是活体生命的基本指征,包括呼吸、脉搏和血压,传统称之为三大生命体征。 三大生命体征作为常规监测由来已久,并随着监测设备的进步,常规监测项目又增加了一些,如SpO2、PetCO2、CVP、瞳孔变化、尿量等。脉氧仪问世30多年,在麻醉、手术、PACU、ICU、急诊急救等临床场所,已成为最常用的监测项目。由于SpO2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了病人的安全系数。据一份研究显示, SpO2单独可使麻醉意外减少40%,如果并用petCO2则可减少91%。 在一些特殊病人中,传统的生命体征监测是不够的,有条件或需要还可对心输出量、脑血流量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除此以外,还需对水电介质和酸碱状况、蛋白质、血液渗透浓度等监测。 这里只介绍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因为其与临床监测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同时,介绍的项目也只针对普通智能监护仪的基本功能以及临床常规监测的项目。 必须强调: 参数正常值是项目参数控制、临床干预、异常纠正的重要参照值; 用数据解释病情,用病情解释数据,医生护士必需具备相关知识; 监测数据并不能完善解释病情,甚至还需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观察等信息进行分析; 瞬间数据反映实时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 动态数据更具价值,有利判断病情、疗效、转归的趋势,寻找变化规律,预警预后; 用好报警功能,但报警限不要太宽; 再好的仪器不能代替人为的体贴、观察、体检以及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