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在I、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一般小于0.12s;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R间期:为0.12~0.20s。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时,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s。
QRS波群: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① 在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
② 在肢体导联,I、Ⅱ导联的QRS波群主波一般向上,Ⅲ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的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③ Q波:除aVR导联外,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T波: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I、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低血钾。